半岛体育 分类>>

隔街相望的报社——我家与光明日报的故事

2025-04-11 19:30:2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半岛体育-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- 百家乐棋牌返水最高平台 2025最新

隔街相望的报社——我家与光明日报的故事

  姥爷是诗人李瑛。1949年,刚刚大学毕业,年仅23岁的姥爷以新华社部队总分社记者身份随军南下,写下《解放一日后的广州》,刊发于1949年10月18日的《光明日报》。从那时起,姥爷开始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作品。他写道:“1949年10月1日,我和战友们正在粤北大山冒雨行军,目标是十月中旬解放广州。我们并不知道,此时此刻,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城楼上,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情。”一个年轻人的命运,就这样在冥冥之中与共和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,多么神奇!那一个个铅字记录下一个风华正茂、踌躇满志的年轻军人身姿,他肩挎枪与相机,怀揣笔和本子,奔走于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战的战场;他深入连队,让战士的心声变成报页上灿烂的黄花;他遍访世界各大洲,让友谊的花香飘洒在字里行间……

  姥爷与光明日报有着长达66年的缘分,是、老友,更是知音。改革开放以后,姥爷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《光明日报》刊发,让我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春天组诗。每年快到春天时,姥爷都会写一组诗,寄给光明日报。那时,姥爷会颤颤巍巍地递给我一摞草稿纸,随着年纪增大,他手臂震颤越发严重。他用“抖体”写出的诗稿只有我认得,我就把诗稿打印出来。那些诗就像春天的布谷鸟,用最美的词句告诉我们“春天来了”,那是他每年“春天的约定”。姥爷离开后,我在他枕边的草稿纸中发现了一首没写完的诗,歪歪扭扭的文字间,我认出了“春天”“新芽”几个词。这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送给春天的诗!如果能完成,他一定会把它送到这张传播光明的报纸——《光明日报》。

  妈妈用文字记录我的童年时光,也记录下她生命中一次次心灵感悟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,她就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作品。年轻的妈妈深入胜利油田,用烈火与焊枪为意象描写油建工地的年轻工人,作品见报后,受到石油工人的喜爱。她的反映改革开放时代青年的诗集《红纱巾》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影响,许多年轻人由此爱上诗歌,成了妈妈一辈子的诗友。在《光明日报》上,妈妈的诗行中流露出她多彩的人生和丰富的情感:在抗击病毒的日子里,被白衣战士捂得发烫的听诊器;改革开放后广东小镇里盛开的灿烂小菊花;挂在自行车车把上的方便面、花生米和平凡忙碌的人生……妈妈眼中的世界,感性而富于深意,多彩又充满希望。

搜索